早在2020年8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就对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出全面部署。
近年来,中央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央企公布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案或路线图。据最新统计,目前62家央企公开了数字化转型战略。其中七大建筑央企数字化转型路径具体如下:
中国中铁:数字中铁
● 推进“数字中铁”和“智慧中铁”建设;
● 建设数字中铁,初步架构为“八大业务平台、两大数据中台、一个大数据平台”;
● 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推进“机械化换人”和“自动化减人”,推动“智慧工厂、数字车间”建设;
●推动全面集成,全面启动信息贯通工程,实现“横向贯通、纵向穿透、内外互联”的数字化。
中国铁建:三大方向
● 从集中统一、智慧建造、数字沉淀三个方向进行;
● 集中统一:集中建设统一的公共服务,提升供给侧质量;以统一的一体化技术平台为底座,将各级单位的各个系统都纳入同一个大平台里;
● 智慧建造:全面深化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智慧建造技术研究,面向生产端,打造工程建设“数字孪生”智慧建造模式;开展标准体系和可视化交互协同平台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和应用;
● 数字沉淀:以BIM及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形成企业解决方案库;以大数据及AI为核心,形成基于数据模型的智慧经验库。
中国交建:数智化升级
● 突出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化企业;
● 加快推进以财务云为抓手的管理数字化转型;
● 加快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支撑的管理变革,实施数字化转型三年计划;
● 统筹推进“一云、一网、三中心、三体系”建设,打造全球一体化“智慧运营”体系;
● 加快由传统管理向数智化管理转变,以数智化升级为公司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机。
中国建筑: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 推进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信息化治理五大体系建设;
● 全力推动集团一体化管控新系统建设,促进层级化管理向平台一体化管理转变,促进条线化管理向共享化管理转变,支撑经验化管理向数据化管理转变;
● 赋能业务“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 打牢“资源共享、架构统一、安全可靠”信息化硬基础。
中国中冶:1046体系
● 制定总体规划,确定1234基本方针
一个原则:统筹考虑,分步实施;
两大目标:全过程项目管理控制,全方位资源支持;
三大系统:OA办公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项目管控系统,由企业数据分析平台支撑;
四化合一:轻量化、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协助五矿集团完成“小前端、大后台”的系统建设
● 构建了“1046”应用体系,包括金属矿业、贸易物流、冶金建设、地产开发等四大核心运营平台,协同办公、内外部网站群、商密系统、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CA数字证书平台、冶炼智能工厂等六大基础支撑。
中国电建:打通内部、融合外部、构建生态
● 面对“数字+可再生能源”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建从“打通内部、融合外部、构建生态”三方面着力,以产业数字化为目标,充分利用“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紧紧围绕管理数字化与业务数字化,借助“电建云”推动传统工程企业步入数字时代,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新电建,不断提升企业的精益化生产、数字化建造、现代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能力。
● 一是搭建以 BIM 为核心的基础数字技术平台;二是形成支撑服务工程建设、管理、运营的大数据平台;三是通过“工程产品+服务”推动建造服务化转型;四是构建互利共赢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生态圈。
● 健全数字化转型保障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战略引领,把数字化转型战略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把“数字融合能力”作为集团总体战略能力之一,自上而下完善并推广“CIO”制度,采取轮岗、交流等方式,着力培养既懂数字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设立专项资金,成立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院,培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依托“大基建”,聚焦“水、能、城”,集成“投建营”,重点发展智慧水务、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着力打造现代电建、数字电建、特色电建。
中国能建:做数字转型先行者
● 一是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提出风电、光伏、储能、算力负荷等多元素融合互动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创新解决方案,将“瓦特”高效转化为“比特”,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 二是推动生产经营决策数字化,建成覆盖企业管理的人、财、物、数字、知识、项目“六大资源”的一体化平台,实现管理流、业务流、财务流、物流、信息流“五流融合”。
● 三是全力攻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主战场,走好管理数字化变革主路径,加快形成集团级数字技术赋能平台。
● 中国能建要做数字转型的先行者,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趋势,全方位应用数字孪生、3D打印等技术,加强信息交互,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系统灵活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打通产供储销、源网荷储、煤油气电等各环节;做融合发展的推动者,以“能源+”“数字+”“绿色低碳+”为切入点,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能建平台,大力推动能源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能源与大数据和资本之间、能源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早在2020年8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就对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出全面部署。
近年来,中央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央企公布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案或路线图。据最新统计,目前62家央企公开了数字化转型战略。其中七大建筑央企数字化转型路径具体如下:
中国中铁:数字中铁
● 推进“数字中铁”和“智慧中铁”建设;
● 建设数字中铁,初步架构为“八大业务平台、两大数据中台、一个大数据平台”;
● 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推进“机械化换人”和“自动化减人”,推动“智慧工厂、数字车间”建设;
●推动全面集成,全面启动信息贯通工程,实现“横向贯通、纵向穿透、内外互联”的数字化。
中国铁建:三大方向
● 从集中统一、智慧建造、数字沉淀三个方向进行;
● 集中统一:集中建设统一的公共服务,提升供给侧质量;以统一的一体化技术平台为底座,将各级单位的各个系统都纳入同一个大平台里;
● 智慧建造:全面深化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智慧建造技术研究,面向生产端,打造工程建设“数字孪生”智慧建造模式;开展标准体系和可视化交互协同平台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和应用;
● 数字沉淀:以BIM及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形成企业解决方案库;以大数据及AI为核心,形成基于数据模型的智慧经验库。
中国交建:数智化升级
● 突出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化企业;
● 加快推进以财务云为抓手的管理数字化转型;
● 加快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支撑的管理变革,实施数字化转型三年计划;
● 统筹推进“一云、一网、三中心、三体系”建设,打造全球一体化“智慧运营”体系;
● 加快由传统管理向数智化管理转变,以数智化升级为公司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机。
中国建筑: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 推进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信息化治理五大体系建设;
● 全力推动集团一体化管控新系统建设,促进层级化管理向平台一体化管理转变,促进条线化管理向共享化管理转变,支撑经验化管理向数据化管理转变;
● 赋能业务“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 打牢“资源共享、架构统一、安全可靠”信息化硬基础。
中国中冶:1046体系
● 制定总体规划,确定1234基本方针
一个原则:统筹考虑,分步实施;
两大目标:全过程项目管理控制,全方位资源支持;
三大系统:OA办公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项目管控系统,由企业数据分析平台支撑;
四化合一:轻量化、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协助五矿集团完成“小前端、大后台”的系统建设
● 构建了“1046”应用体系,包括金属矿业、贸易物流、冶金建设、地产开发等四大核心运营平台,协同办公、内外部网站群、商密系统、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CA数字证书平台、冶炼智能工厂等六大基础支撑。
中国电建:打通内部、融合外部、构建生态
● 面对“数字+可再生能源”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建从“打通内部、融合外部、构建生态”三方面着力,以产业数字化为目标,充分利用“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紧紧围绕管理数字化与业务数字化,借助“电建云”推动传统工程企业步入数字时代,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新电建,不断提升企业的精益化生产、数字化建造、现代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能力。
● 一是搭建以 BIM 为核心的基础数字技术平台;二是形成支撑服务工程建设、管理、运营的大数据平台;三是通过“工程产品+服务”推动建造服务化转型;四是构建互利共赢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生态圈。
● 健全数字化转型保障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战略引领,把数字化转型战略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把“数字融合能力”作为集团总体战略能力之一,自上而下完善并推广“CIO”制度,采取轮岗、交流等方式,着力培养既懂数字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设立专项资金,成立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院,培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依托“大基建”,聚焦“水、能、城”,集成“投建营”,重点发展智慧水务、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着力打造现代电建、数字电建、特色电建。
中国能建:做数字转型先行者
● 一是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提出风电、光伏、储能、算力负荷等多元素融合互动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创新解决方案,将“瓦特”高效转化为“比特”,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 二是推动生产经营决策数字化,建成覆盖企业管理的人、财、物、数字、知识、项目“六大资源”的一体化平台,实现管理流、业务流、财务流、物流、信息流“五流融合”。
● 三是全力攻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主战场,走好管理数字化变革主路径,加快形成集团级数字技术赋能平台。
● 中国能建要做数字转型的先行者,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趋势,全方位应用数字孪生、3D打印等技术,加强信息交互,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系统灵活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打通产供储销、源网荷储、煤油气电等各环节;做融合发展的推动者,以“能源+”“数字+”“绿色低碳+”为切入点,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能建平台,大力推动能源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能源与大数据和资本之间、能源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