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2月7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在创新能力方面,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5%,氢冶金、低碳冶金等先进工艺技术取得突破进展。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厂。
在绿色低碳方面,要构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严禁新增钢铁产能 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
《意见》明确提出: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坚决遏制钢铁冶炼项目盲目建设,严格落实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环评、排污许可、能评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不得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
同时,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应去尽去,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研究落实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产能利用率等为依据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事实上,2021年,钢铁行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巩固钢铁去产能成果,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前高后低,累计实现同比下降。上半年,受国内外需求拉动,全国累计粗钢产量5.63亿吨,同比增长11.80%,创同期历史新高。下半年,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落实,钢铁产量过快增长得到有效遏制。自7月以来,粗钢产量连续6月保持同比下降。
2021年全年累计粗钢产量10.33亿吨,同比减少约3200万吨,下降3.0%。累计粗钢表观消费量约9.92亿吨,同比下降5.3%。
本次《意见》还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落实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前在“双碳”目标约束下,绿色低碳发展成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目标,钢铁工业在低碳冶炼技术的研发应用、低碳设备改造、碳捕获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
记者注意到,本次《意见》提出,要支持建立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制定氢冶金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低碳冶炼技术研发应用。支持构建钢铁生产全过程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与此同时,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支持企业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全面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钢铁企业清洁运输,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差别化电价政策。积极推进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有色等产业耦合发展,提高钢渣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开展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行动计划
智能化对于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本次《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开展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商用密码、数字孪生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在铁矿开采、钢铁生产领域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遴选一批推广应用场景,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同时,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推广,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提升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能力。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多基地协同制造,在工业互联网框架下实现全产业链优化。
此外,还要鼓励企业大力推进智慧物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和营销各环节的应用,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构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研究。
我国钢铁工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如何?对此王国清表示,目前,我国主要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智能制造在钢铁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化,信息化程度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据中钢协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底,国内已有约80%的钢铁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成效初显。
王国清说,“钢铁企业实现智能制造可以助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智能制造能够有效推动我国钢铁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