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相关工作作出了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深刻认识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不断提升,韧性不断增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一)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内涵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基础,事关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随着我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运行、专业化分工、全球化布局的不断深化,产业发展各环节、要素、主体之间深度耦合、融通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日益庞大、日趋复杂,在产生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同时,潜在风险隐患也明显增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关键环节、部位、节点出现的局部“扰动”,可能演变成为冲击系统稳定运行的“灰犀牛”“黑天鹅”事件,轻则影响产业循环运转,重则影响市场主体和民生就业,甚至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带来冲击。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强化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处置能力建设,加快补齐相关短板,切实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二)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成了产业经济运行的基本脉络,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商品等沿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流转,是经济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高效畅通,是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门类齐全,产业韧性强,增长潜力大,发展后劲足,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根基。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通过做好能源和原材料保供稳价、精准打通产业循环堵点卡点等,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顺畅运转,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振作工业经济运行,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和投资稳定增长,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只有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才能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把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揭榜挂帅”体制机制,突破产业瓶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作为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紧迫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早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循环体系,只有在开放合作中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顺畅联通、紧密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奠定坚实基础。
(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与此同时,我国生产函数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改变,面临的硬约束明显增多,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接近上限。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加快从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转变为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当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端产品、培育优质企业,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这既是引导要素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有序流动集聚的过程,也是优化要素组合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持续推动稳链补链延链强链,持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创新力、竞争力,持续增强产业链韧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从国际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面临重构,全球产业竞争版图深刻调整,地缘政治和极端事件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影响加剧。从国内看,要素结构性短缺,资源价格成本上升,产业链循环不畅、卡点堵点增多,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需付出更大努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产业体系优势突出,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特别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意识不断增强,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工作机制、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做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工作,要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高水平开放等有机结合起来,以点带面,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畅通,推动实现供需整体的循环畅通。
(一)把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和规模十分庞大,但运行中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部分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部分高端设备、器件和材料长期依靠进口等存在安全隐患;大企业大而不强、小企业能力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2021年以来,我国大宗原材料、能源等价格持续高位、供应紧张,给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平稳运行造成严重冲击,暴露出我国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中存在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这些都充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供给侧有效畅通。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不动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有效供给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二)把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党中央洞悉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战略选择。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投资和产业升级空间。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需要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需要依靠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有力支撑,对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有机结合起来。紧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新需求、创造新消费,促进产业升级。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和高端仪器设备,更好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有效投资对技术攻关、迭代应用、新型基础设施、创新平台、产业集群建设等的引导作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优势。
(三)把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与扩大高水平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全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在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联系,各国都是全球合作链条中的一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是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我们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维护和完善多边经济治理机制,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全国一盘棋”推进,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协调,正确处理好短期和长期、政府和市场、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的关系,着力畅通国内大循环,着力突破供给约束堵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经济循环和产业链畅通,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有力支撑。
(一)补齐短板弱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是有效应对外部遏制打压和不确定不稳定风险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迫切要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组织实施、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重大创新成果迭代应用,推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营造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公平市场环境。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坚持应用牵引、整机带动,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短板。
(二)锻造长板优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长板产业,提升我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位势。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引导电子信息产业做优做强,大力促进生物经济蓬勃发展,推动民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前瞻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三)破除瓶颈制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
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产学研用、供需衔接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堵点卡点,大宗原材料、汽车芯片等供给保障不稳定,亟须破除瓶颈制约,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效畅通运行。着力解决汽车等领域芯片短缺问题,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确保关键矿产品、基础工业品、重要生活物资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加强大宗商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遏制资本投机炒作。完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拓展海运、空运、铁路等国际运输线路,构建高效畅通的多元化国际物流干线通道。
(四)立足国内需求,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
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是我国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托。提升传统消费,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加强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新型消费,聚焦前沿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激发和培育高质量供给,促进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着力培育新增长点。拓展投资空间,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动新兴产业链发展壮大。
(五)深化开放合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竞争力
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引导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发展,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高技术等领域投资。务实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高质量实施,发挥二十国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作用,构建安全高效、循环畅通、互利共赢的国际化产业链供应链。
(六)做强企业主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节点支撑能力
企业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微观节点,企业强,产业链供应链才能强。要着力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充分发挥优质企业在保链稳链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全产业链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公共服务体系等,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强化国有企业战略支撑,聚焦主责主业,突出引领带动,发挥国有企业保链稳链延链强链的重要作用。
(七)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效率
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统筹指导、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优化,提高全产业链运行效率。强化重大生产力统筹布局,落实“窗口指导”要求,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健全产业跨地区转移相关机制,提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促进产业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有序转移。
(八)突出及时精准,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防范
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做到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完善风险研判预警机制,分级分类、科学高效开展风险处置。指导地方建立健全重点产业链运行监测和风险评估机制,抓早抓小处置风险,防止局部风险演变扩大。引导骨干企业制定供应链风险应对预案,增强对关键原材料、零部件产需失衡、价格异动等风险应对能力。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强化市场预期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