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快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战略任务。近期,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部署了“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重大任务,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为未来五年我国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
一、充分认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单列成篇,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为新时期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充分认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牢牢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就在于我们敏锐抓住了信息化发展机遇,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踏上新征程,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拉动内需、提振消费,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推动信息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助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二、我国数字化转型的进展成效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转型日趋深入,产业转型基础不断夯实,创新发展体系更加健全,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转型探索实践迈向新台阶。
农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043.9亿元。在部分地区和领域,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
工业数字化改造成效明显。截至2021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4.4%,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100个、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600万台套。企业通过应用新技术实现了产品升级、成本下降、模式创新,生产经营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服务业数字化快速发展。2021年1-11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万亿元,增长1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数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截至2021年6月,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9.4亿人、6.8亿人、4.6亿人。
新业态新模式高速成长。共享经济稳步增长,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交易额约为3.3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9%,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共计达到8.3亿人。平台经济规范化发展,截至2020年底,我国平台企业市值26.4万亿元,市值或估值超600亿元的平台企业达36家。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数字化发展仍然存在区域间、产业和企业间发展不平衡,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还存在“不敢转”“不能转”“不会转”等问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够,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数字化转型引发的结构性失业风险增加,新业态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不足;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任重而道远,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迫在眉睫。新形势下,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激活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效能,发展现代供应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节能减排,有力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数字化转型,全力开创信息化发展新局面
面向“十四五”,我们要贯彻落实《规划》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工作部署,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数字化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坚持应用牵引,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和发展动力逐步削弱,迫切需要转型发展。对此,《规划》强调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释放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围绕农业,提出“建设智慧农业,加快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等;围绕制造业,部署“发展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和创新应用”“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等;围绕服务业,要求“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等,旨在提高传统产业经济附加值和竞争力。
坚持繁荣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改造,还包括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此,《规划》既部署了“促进文化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推动文博业、图书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等传统业态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又提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同时,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利用线上平台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坚持规范有序,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是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的结果,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对此,《规划》作出具体任务部署,支持商务发展、生活服务、工作就业等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注入新活力。商务发展方面,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商务”,培育基于数字技术、数据资源的新型商务模式。生活服务方面,鼓励衣食住行各领域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高质量的数字生活服务市场”。工作就业方面,提出“积极发展远程办公、云展会、无接触服务、共享员工等新兴商业模式和场景应用”,适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需求。
坚持融通互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又能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实现。对此,《规划》积极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赋能体系,带动周边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区域数字经济生产力布局”,发展具有产业基础的数字产业集群,形成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体系。对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通过“区域互动合作”“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加快“电子商务”“普惠金融服务”等业态发展。
坚持双轮驱动,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面对愈加严重的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绿色低碳转型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对此,《规划》提出了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要求,部署了相关任务,务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一方面,《规划》要求“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加快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推动绿色智能终端、绿色信息网络、绿色数据中心等发展。另一方面,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和绿色的融合新技术和产业体系”,推进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共生发展。